水,是我們人類生活的必需品之一。
香港現時的食水來源,主要是經廣東省輸入的東江水,以及從天然集水方式得來的雨水。根據港府與廣東省當局所簽訂的協議,東江水每年最終供水量可達11億立方米,足夠香港市民日常生活及發展之用。
50年代,未有東江水輸港協議之前,香港的水源就倚賴不穩定的雨水供應。所以,水務署於1863年開始,就在全港各區選取適合的河谷位置,興建水塘,儲存降水。薄扶林水塘是第一個落成的水塘,接著的還有大潭水塘、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等等,前後共建成15個貯水水塘及11個灌溉水塘。不過,這些水塘的容量始終有限,而香港每年的降水量亦有一定的波動;因此,「食水管制(制水)」的情況時有發生。1963年的制水——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對民生確造成了相當的影響。另外,60年代大量移民從內地抵港,工商業發展及市民對食水的需求亦急劇增加;於是,政府便計劃在海上興建全球首個的淡水水塘——船灣淡水湖。
船灣淡水湖是由兩條人工提壩將大埔船灣的內灣攔起,然後把其中的海水抽出,再注入淡水儲存。工程由1960年展開,1968年完成,並於1970年再進行堤壩加高工程,令現時水塘的容量達二億三千萬立方米。
1971年,政府再推行興建萬宜水庫的工程。西貢萬宜水庫是將西貢半島與糧船灣洲之間的官門海峽東西兩面的水道,以堤壩封起來儲水;面積雖然不及船灣淡水湖,但由於堤壩高達64米,容量可達二億八千萬立方米,是全港最大、亦是最後一個的貯水水塘。
以上談及的協議和設施,應該已能解決香港水源在「量」方面的問題。但是,香港水源在「質」方面又如何?
不時在報章上報導的東江水污染問題、前一陣子鬧得熱烘烘的「鉛水」事件等等,都提醒我們要從多角度瞭解香港水源的情況,以確保我們每日所需用的水在「量」達標之餘,亦可在「質」上也達到優質的水平。
地理科老師
盧炳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