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香港歷史略有認識的可能知道香港五大氏族,在數百年前已在香港西北一帶,因土地肥沃,務農建村,如錦田、八鄉、林村、上水等地方,而新界東北海岸村落,則主要是由「復界」後,由北方南逃到香港的客家移民所建立的,雖然這些村落對外交通極為不便,但每條村總有一個小碼頭,供水路之用。西貢19世紀中葉,居民主要集中於蠔涌、北港和沙角尾河谷地帶,海浪不興,亦為沖積平原,可耕種亦可捕魚。大浪灣位置既偏遠,風浪太大,即使有碼頭亦難以使用,所以,我覺得在這些地方建村的前人,定必是揀無可揀,被迫在這些地方建屋居住。從《情牽大浪灣》一書中的古韻濃情,我才發現我的想法是錯的。
西貢大浪灣位處西貢東郊野公園的東邊,由北到南,順序為東灣、大灣、咸田灣和西灣組成。雖然北有東灣山長咀岬角,南有西灣山作包圍,但整個大浪四灣座向東南,一望無際的南中國海,全無阻隔,海浪波濤時常洶湧,只有西灣一隅略為平靜,在六百多年前為漁船避風之地。黎氏祖先在五百多年前,已在西灣定居,而人類活動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及青銅器時代,即四千至二千五百年前。古物古蹟辦事處在大浪灣一帶劃定「咸田考古遺址」和西灣北灘的舊村,也是具古物研究價值的地點,屬「西灣考古遺址」的古潟湖地。西灣雖然是較早有人建村,但大浪灣的核心地帶是大浪(也稱大圍)、林屋圍、張屋圍和咸田四村,全部都有二百多年歷史,而大浪村的村屋有九成以上有逾百年歷史,整條村亦完整保留了傳統的建築格局,在香港是碩果僅存,屬一級歷史建築。而在1867年,天主教神父更在這客家村落創辦了現稱為「聖母無原罪小堂」,在12年間,發展成擁有162名教友的規模,成為當時西貢最大的天主教教會。
1978年麥理浩港督把大浪四灣列為西貢東郊野公園,成為擁有最多海灣的一個郊野公園,當年為了行政的便利,把一些村落的土地沒有包括在郊野公園之內。當年有份草擬郊野公園界線的村代表和鄉紳,都認同這些村落和景緻都應保留,不要胡亂發展,更強調如西貢半島這些交通不便的地點,絕不應建設行車路,以免造成破壞。2010年,有富商在大浪西灣大興土木,把一幅不包括土地上的樹木砍掉,挖了兩個大水塘,令大浪西灣留下疤痕,因此,政府在市民大眾的要求下,希望把大浪西灣納入郊野公園,讓這些不包括土地能得到更好的管理和保護。誰不支持政府?
參考書目:
Daniel C. 2012年。情牽大浪灣。香港野外觀察者。400頁。
饒玖才 2012年。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冊)﹣新界。天地圖書有限公司。44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