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常常被人形容為一個地小人多的城市。區區1,104.43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卻生活了七百多萬人;更甚的是這塊地山多平地少,可以想像,要在其上妥善處理民生所需,著實有一定的困難。
目前政府為著解決市民安居的問題,可算是「奇招百出」。只要哪兒有地可用、可徵,就立即提議建屋起樓,至於該處的民生配套、環境質素、與周遭地區的配搭等細節,全都似是次要的問題。如此欠缺全面規劃的發展思維,相信只會令房屋問題繼續「糾纏不清」。
相反地,政府近年於交通運輸的發展上,尤其鐵路網絡系統,似是有著相當積極的規劃。如果讀者閒時有機會於路面上走,相信總會發現附圖中的情景:一個倘大的地盤、滿是大型的吊機、椿柱林立⋯⋯,使人感覺到香港到處都在建設當中。
這些工程,其實是香港鐵路公司(港鐵)正在興建的新鐵路項目。其中包括: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沙田至中環綫(沙中綫)、觀塘綫延綫、西港島綫和南港島綫(東段)。
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總站位於西九龍文化藝術區的北面,路綫向北伸延至深圳,全長約26公里,預計於2015年完成。其中牽涉的工地有油尖旺區的總站建設、深水埗區的豎井和通風設施、葵青區和荃灣區的通風設施;而於元朗區內,則有大江埔緊急救援入口、石崗的緊急救援處及列車停放處、並且有米埔、牛潭尾及八鄉的通風設施等。
沙中綫分大圍至紅磡段及紅磡至金鐘段兩部分,全長約17公里,預計於2020年完成。此項目橫跨多個地區:新界的包括於大圍、顯徑設站;九龍的包括於鑽石山、啟德、土瓜灣、馬頭圍、何文田及紅磡設站;港島的則包括於會展及金鐘設站。大圍至紅磡段會把現時的馬鞍山綫從大圍經東九龍連接西鐵綫而形成「東西走廊」,紅磡至金鐘段則會把現時的東鐵綫從紅磡延伸至灣仔及金鐘而形成「南北走廊」。
觀塘綫延綫將由現時的油麻地站伸延至何文田及黃埔兩站,全長約2.6公里,預計於2015年完工。位於前山谷道村的何文田站,將接駁未來的沙中綫為轉綫站。屆時由油麻地至黃埔,只需要5分鐘的車程時間,相當快捷。
西港島綫為港島綫的延綫,全長約3公里,預計於2014年完工。延綫由上環站伸延直達新增的西營盤站、香港大學站以及堅尼地城站。由於港島西區屬早期發展地區,區內設施需因應工程而再作規劃,其中除要興建行人電梯及天橋外,亦包括重置堅尼地城游泳池及戴麟趾康復中心。
南港島綫(東段)的總站將設於海怡半島,全長約7公里,預計於2015年竣工。現時的金鐘站將成為與港島綫及未來沙中綫的轉車站,經海洋公園站、黃竹坑站、利東站至海怡半島站。港鐵亦會於黃竹坑站設置車廠。
綜觀以上的新鐵路項目,可見所涉地區之廣、工地之多,無怪令全港有大興土木之勢。
從地理角度,一個地區能否發展迅速,首要條件是一個有效率的交通運輸網絡,從而提升可達度,利於居民的遷入和吸引發展商發展。上述所有地區,原先缺乏大型的運輸系統,交通只倚賴地面的運輸工具,如巴士、小巴等,於發展上確有著一定的限制。但這些限制換來的,可能是居住人口不致過度擠迫、生活環境不致過度破壞、物業價格不致過度飈升⋯⋯甚至因此能保存該區地道的街頭文化特色。而大型運輸系統的出現,應該會使這些地區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這些變化,又是否政府及該區居民共同所期望和預期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