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在網上請求支持大浪西灣納入西貢東郊野公園範圍,我才發現漁農自然護理署剛正式在憲報公告,擬把三個在郊野公園中的私人土地,列入郊野公園範圍,以防止昔日大浪西灣魯連城破壞事件再度上演,這是一個很好的舉動,但大浪西灣事件已超過一周年,這樣的效率會否太慢,而尚有超過五十多個與郊野公園為鄰的生態寶地,她們要等到何時才能被納入郊野公園的保護呢?難道要等待她們成為下一個受害者或新聞焦點時,才能有優先的機會?這樣,豈非是補償而非保育。
香港郊野公園成立簡史
現時香港有24個郊野公園,當中的21個是在1977-79年間成立的(在任港督麥理浩),而在1996年西貢西(灣仔擴建部分)與當年第一個海岸公園(海下灣海岸公園)在差不多時期一同成立,而位處香港島的龍虎山郊野公園,則在公眾人士及中西區區議會要求下,於1998年劃定,成為全港最細小的郊野公園。當年北大嶼(擴建部分)亦因為新機場的工程對環境的破壞,早已決定作為補償而成立,但一直拖拖拉拉,到決定興建港珠澳大橋,這個補償建議才在2008年落實。
嚴重滯後的海岸公園
直到現時為止只有四個海岸公園和一個海岸保護區,數量和面積都遠不如郊野公園,海岸公園所佔本港海域面積不到2﹪,與郊野公園超過四成面積有20倍的相差。而最新成立的一個,也要回到11年前的東平洲海岸公園。為甚麼這多年以來,香港海水水質改善,市民對海洋生態/保護意識增加的同時,海岸公園的成立全無進展呢?
民間力量推動
規劃署早在2001年《新界西南發展策略檢討》的建議,「大嶼山中部、南丫島南部、周公島、蒲台群島及索罟群島已列為重要陸上自然保育區」、「而長洲、蒲台群島及大嶼山東南部的水體則已指定為重要海洋自然保育區」,可惜,這些建議到現在仍未落實,蒲台群島在規劃上極有條件成為郊野及海岸公園。政府到2012年初,有發展商在蒲台島上清除植物及放置石屎板,疑建造骨灰龕場,香港觀鳥會和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努力要求禁止有關發展,要求城規會將蒲台群島納入《分區計劃大綱圖》,限制島上的發展。連島上的居民都強烈要求保護自然環境,支持將蒲台群島列入郊野公園範圍,真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何這個訴求這麼難達成。香港觀鳥會甚至撰寫了「蒲台島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及郊野公園建議書」,一份詳盡、專業、全面的生態報告再次要求行政長官、環境局局長及漁農自然護理署將蒲台群島納入保護範圍,何時才能真正實行,我們真的要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