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喜歡問:「香港邊度有螢火蟲睇呀?」,問題源於大多數香港市民都沒有在香港見過螢火蟲,而且還存在著很多誤解:
誤解一
香港以前有很多螢火蟲,現在已沒有了!
事實
1911年,香港第一隻螢火蟲被 Ernest Olivier報告,乃黃緣雌光螢(莫氏凹眼螢) Rhagophthalmus motschulskyi,當時是新種,現在還是香港特有種。D. Hill (1982)在 《Hong Kong Insects Volume 2》 中提到本港有寬緣窗螢 Pyrocoelia analis ,而且廣泛分佈,但書本圖片乃另一種未確認身份的窗螢,書中提到本港有一種熠螢屬的幼蟲,但書中圖片顯示的又是那未確認身份的窗螢。鄭明倫等人(2003)提到:法國巴黎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存放著一隻來自香港的黃緣水螢 Aquatica ficta 標本;採集年份不詳。華立中(2002)提到鹿野氏黑脈螢 Pristolycus kanoi 在香港有分佈,但原始資料未提及香港,有疑問。饒戈 (2006)在《香港昆蟲圖鑑》刊出寬緣窗螢。饒戈 (2009)在《再見螢火蟲 香港螢火蟲導資手冊》刊出另外11種本港新紀錄螢火蟲。饒戈 (2010)發表一新紀錄螢火蟲 — 鋸角雪螢 Diaphanes lampyroides。Ballantyne 等人 (2011)發表一隻香港特有新種螢火蟲 — 米埔屈翅螢Pteroptyx maipo 。已公開的就有17種,另外還有7種本港新紀錄螢火蟲標本尚未發表,總共有24種,短短兩年,已由4種急增至24種;實際存在的,相信應該超過30種。已知的螢火蟲確實越來越多,但是過度的土地開發卻令螢火蟲個體數目越來越少。
誤解二:螢火蟲都在夏天出沒
事實
螢亞科 Lampyrinae 的成蟲多在10-12月之間出現,而且數量甚多、分佈廣泛,本港大部份人為影響較少的郊野都可見牠們的蹤影,常見的有橙螢、窗螢和垂鬚螢,較少見的就有扁螢和鋸角雪螢,鋸角雪螢只在寒冷的 12月和 1月出現;螢亞科的成蟲的熒光是持續的。在3-9月之間出現的多是熠螢亞科 Lucioninae 的成蟲,最常見是穹宇螢,大多數本港上游天然石澗均可見其蹤影,熠螢亞科的成蟲的熒光都是閃動的。而且,螢火蟲成螢只是其生命史中一個很短的階段,反而幼蟲佔據了一生大部份時間 (通常是大半年),這些幼蟲全年皆可見,特別是穹宇螢,一年四季,在眾多上游天然石澗,均可見大量出沒,發出點點熒光。
誤解三
螢火蟲都會飛
事實
螢火蟲的雄性成蟲負責尋覓配偶,都有完整的翅膀、會飛,雌性成蟲就不一定,少數熠螢亞科的雌成蟲,前後翅均短小,不能飛,已知的螢亞科雌性成蟲全部都不會 飛,一部份品種只剩短小的前翅,其餘的前後翅完全消失,由於雄螢要負責尋覓地上的雌螢,所以這類螢火蟲花很多時間在空中飛翔偵察,形成十分可觀的熒光軌 跡。
誤解四
只有成蟲螢火蟲才發光
事實
螢火蟲的卵、幼蟲和蛹,都會發出熒光。成蟲發光為覓偶求愛,而卵、幼蟲和蛹發光則為防禦抗敵。卵、幼蟲和蛹的光都是持續的,而成蟲的光有些是閃動的,有些是持續的,因品種而異。
誤解五
螢火蟲溫純可愛
事實
螢火蟲在黑夜中放光求愛,確實浪漫可愛。然而,螢火蟲幼蟲卻是窮兇極惡的獵食者,多數以蝸牛、螺、蚯蚓為捕獵對象,也有一些品種會捕食昆蟲和馬陸。
誤解六
螢火蟲都在河流旁邊找到
事實
香港只有一種水生螢火蟲,意思是其幼蟲生活在水中,身上有鰓,協助水中呼吸。其餘螢火蟲品種的幼蟲都是陸生,因此,高地乾旱草地、灌木叢、樹林邊緣、農田、棄耕農田、濕地、紅樹林,都有螢火蟲出沒,只是我們甚少晚間在野外細心觀察,所以才沒有見過。
全中國已知約有100種 螢火蟲,香港土地面積為全中國的一萬份之一,卻擁有全中國四份之一已知的螢火蟲品種,我們可算是十分幸福,因為相比其他中國地方,我們能夠欣賞螢火蟲的機 會高很多很多;然而,我們過往對身邊的螢火蟲研究實在太少,以至我們對牠們近乎無知,趁牠們還未被過度和不適當的土地發展推向滅亡之前,我們除了珍惜欣賞 牠們的機會之外,更全面地認識牠們亦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