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觀中心位處大帽山曹公潭,四面皆是自然林地,經常發現蛇類出沒。2007年9月5日,我們於中心電腦室發現一條幼年眼鏡蛇。眼鏡蛇是香港十分常見的蛇類,具毒性,當牠們感到危險時,便會直立與攻擊者對峙,若遇上此情況,只要慢慢後退離開便可以,牠們是不會主動襲擊人類的。
蛇是變溫動物,有水棲性及陸棲性。在生態系統中,蛇是較高層次的生物,有著平衡生態的重要角色。蛇類主要食糧是嚙齒類及兩棲類的動物,如鼠類及蛙類。嚙齒類動物是會咬食樹皮及破壞植物,蛇的出現正好控制嚙齒類動物的數量,避免嚙齒類動物過多。蛇在食物鏈中是擔當捕獵者的角色,能控制著某些生物的數量,使生態系統不會失衡。若果生態系統中缺少了蛇,便會像洞庭湖一樣,出現鼠患的問題。當然,蛇在生態系統中也會是其他較高層次生物的食糧。
香港人對蛇類一直存在著錯誤觀念,認為蛇類會主動攻擊人及所有蛇類皆是有毒的。事實是在香港只有十種蛇是具毒性,一般蛇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只會遇襲及受驚時才會作出攻擊,這是牠們的防衛意識。一般情況,當我們較大力踏在地表上時,牠們便已經受驚離開。人類絕對可與蛇類和平共處的,當遇著成熟的蛇類時,牠們會主動離開,遇著年幼的蛇類時,反而要多加留神,因為幼蛇警覺性較低。
另外,中國人對蛇類存在著另一種錯誤的觀念,便是以為進食蛇膽是很補身的。但其實蛇膽具有很多寄生蟲,若生吞蛇膽便會有機會把寄生蟲同時吞進體內,進食野味,更有機會患上沙士,所以切忌避免。
地理科老師
陳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