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暑假,香港海灘有大量垃圾湧入,民間團體和政府部門都忙於清理和善後工作,但就對垃圾的來源有點苦無頭緒。最近有新聞報導指出有大陸垃圾船在離開大嶼山約40-50公里的海域非法傾倒垃圾落海,破壞漁民的捕網,嚴重影響香港的海洋生態。海洋垃圾中,特別是塑膠,在全球所帶來的問題早已引起國際的關注。綠色和平¹有報告顯示,超過267種海洋生物受到塑膠垃圾的侵害,如海鳥、海龜、鯨豚和魚類等。而影響的範圍極廣,遍及七大洋,由極地到赤道。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2014年亦有報告²指出膠災對海洋帶來的威脅。即使在認知層面對膠災有一定的了解,總不及親身到海洋中,考察和體驗塑膠對海洋所造成的問題。有見及此,我們有機會參與了一次由無塑海洋主辦的考察活動,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見聞。
早上約十點,我們齊集香港仔近逸港居對出的公眾碼頭,登上一艘由漁船改裝而成的無塑海洋號。先把隨身物品放好,我們便爬樓梯前往船頭的舺板,這裡容納我們廿人後仍有不少空間可活動。無塑海洋的職員和義工馬上為我們講解有關今次考察的流程,跟著開始大家分成小組,進行一個在香港仔避風塘的垃圾調查,記錄在兩個出入口之間,有多少垃圾和把它們分門別類。這個初次的體驗令大家明白到在眾多的垃圾類別中,塑膠和發泡膠都是主要的海洋垃圾。
之後,我們轉往室內的船倉,有投影機和白幕,讓我們上一課關於塑膠對海洋生態影響的課題。當中有提及一些塑膠碎裂和分解後,形成了眾多的微塑膠,為海洋生態帶來更多潛在的問題。明白了背景後,我們來參與一個海洋實驗室,在船尾的位置,由無塑海洋的船員幫忙進行一個拖網實驗,拖網主要是希望發現一些肉眼不能見的微膠粒,甚至一些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雖然我們的樣本中沒有發現微膠粒,但也記錄了一些幼魚。因為這些微細的生物單憑肉眼很難觀察得清楚,無塑海洋為我們提供了iPad加上微拍攝的工具,使到整個學習過程更有趣,亦更精彩。最後,我們駛往南丫島索罟灣,登陸岸上,在一個大涼亭下,進行教學的分享與回饋,完成了我們這個三小時的教師發展活動。
若潮汐配合,陸上的活動還可以加添海岸清潔活動,更深入了解垃圾的種類,亦能為海洋保育出一分力。活動是否很吸引呢?現在各位老師有機會免費帶同學生一齊參與這個有趣好玩的考察活動,請即登入以下的網址申請:
網上報名表格: https://form.jotform.me/Plasticfreeseas/booking-form
生物科老師 黃志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¹Plastic Debris in the World's Ocean, Green Peace. http://www.unep.org/regionalseas/marinelitter/publications
²Thevenon, F., Carroll C., Sousa J. (editors), 2014. Plastic Debris in the Ocea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arine Plastic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s, Situation Analysis Report. Gland, Switzerland: IUCN. 52 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