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就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進行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原定在八月底已結束,但因村民及關注團體群起反對的壓力[1], 諮詢期延長一個月至九月底,現在我們要把握最後的機會關注新界東北,因為這是關乎香港未來的整體發展路向。
我關注這個議題是因為一直都有到塱原觀鳥,亦曾參與拯救塱原的活動,另外,由於工作的關係,亦以這個發展項目作為學生考察的一個地點。自第一階段的公眾參與開始,我已經去信規劃署表明自己所關注的事項,現在從網上重溫(書面意見),我所看重的都是以古洞北的發展為主,因為那是對塱原最為影響的一部分,另外兩個發展區(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則沒有意見。
我想先分享塱原的規劃轉變,最初的工程簡介有建議在塱原濕地以北,沿雙魚河興建一條粉嶺繞道,這路幸好沒有出現在第一階段的設計圖中,我建議塱原一帶要保留原貌,不要有大型的發展項目,即使興建住宅,也應貼近現時村落的模式(但不要像錦鏽花園般),所以,大前提是要減少可容納人口。第二階段的土地規劃圖,把塱原分割成核心區和綜合發展與保育濕地,所謂綜合發展與保育即容許發展商作有限度的發展,而把餘下的地方用作保育用途,由於這個保育路向不明的規劃,故香港觀鳥會與不同的環團,都發起要求會員反對這個規劃用途,而我在第二封意見中,亦表明要長遠保育塱原,這地方的規劃保育要升格至特別地區或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甚至政府應利用保育基金,向地主回購土地,然後租給保育團體管理,推動有機耕種和可持續管理。有人提出用塱原所拍的照片來回應反對綜合發展與保育規劃(如附圖),所以你能在第二階段的書面意見中看到很多美麗而獨特的照片。
第三階段的規劃有意把塱原中央規劃成為自然生態公園,南北兩端仍是農地,這表面是一個最完美、回應反對者的聲音方案,但實質卻是充滿疑團,首先香港未有先例甚麼是自然生態公園的土地用途?由誰管理?如何管理?公園是給人消閒/娛樂的場所,但塱原濕地是生態敏感地,如何仍有空間讓眾多的遊人消閒呢?兩端的農地更是潛存的發展用地,因為農地改作鄉村式發展的申請,只要不是規模極大的,便會一個又一個地被改成村屋,這樣如何長遠保育濕地呢?而在塱原以西的古洞北站,雖然發展的商住建築高度由中心最高,延至周邊較低,但其密度仍是與周邊不配合。我再一次要求塱原被劃作特別地區(包括現時的農地),並且由政府購回私人農地,租與保育團體作長遠的有機耕作活動。
第三階段的規劃,塱原濕地原來已經是最幸運能夠保留原貌的地點,粉嶺北沿梧桐河現時優質的農地,未來將會完全消失,消失的除了香港越來越少的農地生態, 那裡土生土長的非原居民也會被迫搬遷,而需要搬遷的人數也不少,有古洞村民、坪輋、打鼓嶺、馬屎埔等村民,雖然他們都會被安排入住其他的地方,或在規劃中預留了原區安置的地皮,但他們賴以為生的耕地卻會永遠消失,塱原的鳥兒仍有覓食的場所,香港人卻不能過自耕自足的生活,這是否香港發展的必要方向?
規劃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就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回應﹣整個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目的,主要為應付香港人口增長的住屋和就業方面的需求,這是無可否認的需要,但這個需求是基於未來三十年約有140萬新增人口,以香港現時或未來出生率的趨勢,本地的自然人口增長沒有可能在三十年增加140萬,而人口不斷的老化,死亡率增加反會令人口下降,這未來估算的140萬無疑是經由外地移民入境,香港在基建發展的同時,是否有一個可持續的人口政策?發展模式又是否一定要商住大廈,管理式低密度的住宅等?
雖然現在已是第三階段的諮詢,但我認為市民大眾仍可對有關的發展方案提出重大的修改,若人口增長的前設是錯誤的,我們新建的房屋究竟是為誰而建的呢?我們珍貴而消失中的農地、濕地生態、鄉郊生活仍可以有一線生機嗎?希望大家都在餘下的時間發表意見。
http://www.nentnda.gov.hk/chi/index.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