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是令人難以忘記的日子,雖然我不是日本人,但在電視上看見大地震和海嘯帶給日本的震撼,實在令人心痛。這場世紀大災難令超過二萬多名市民無故犧牲或失蹤,引發的核事故對世界做成的傷口,到現在也未能癒合。
福島核事故發生前,日本有30%的電力是由核電站供應的,全國共有54組核反應爐,但於3.11大災難之後,全國只剩下2台核反應爐繼續運作。現時日本主要依賴進口能源,包括液化天然氣(飆升74.3%)、原油(增加12.7%)和煤碳(增加 26.5%) 。
在這次災難後,日本當時的首相菅直人亦宣佈放棄建造14座核反應爐的計劃,轉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同時致力發展一個省能源的社會。其他國家如德國,亦因這次核危機而宣佈停建新核電廠,並計劃在2022年之前關閉所有核電廠。
正當世界各國向核能說「不」 、 並大力發展替代能源的同時,我們祖國卻大力發展核能,而向中國出售大量鈾礦的澳洲,出口全球3分之一產量的鈾礦,自己卻不用核能發電。
反觀我們身處的香港,特首於2010﹣2011的施政報告中曾建議把香港的核能發電比例由現時約23﹪增加至50%, 於日本核事故過後,政府對原有計劃亦無太大的修改:邱騰華局長曾表示,若擱置增加輸入核能的建議,單靠增加使用天然氣,未必能達到原先希望在2020年實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他亦說只會因應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的影響,重新審視使用核電的方法。
身處香港的我們又可以甚樣自處呢?期望下屆特區政府能制訂一個長遠而又安全的能源政策,亦期望下屆政府懂得向核能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