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出的施政報告用了很大篇幅來回應全港市民所關注的住屋和民生問題,環境保護雖然著墨不多,但也有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舉措,現在,我主要想集中討論香港的漁業和近年被受關注的郊區私人土地的保育問題。
香港的漁業由七八十年代的高峰後,魚獲便不斷下降,除了因為水質受到污染外,更重要的是濫捕情況相當嚴重,本來豐富的漁業海洋資源,在不斷增大的捕漁力量下,變得越來越縮小。近十多年,香港工廠北移,禽畜養殖業被淘汰,加上潔淨海港計劃等,水質不斷改善,而魚獲卻沒有明顯增多,這便是因為香港一直沒有規管被全世界甚至中國一早禁止的拖網捕魚。政府十多年來對不同環保團體要求禁止拖網捕魚的聲音一直充耳不聞,今次曾蔭權政府總算建了一功。另外,這施政報告同時落實在海岸公園內禁止商業捕魚的建議,這也是對香港海洋生態的一個喜訊。但是否這兩項措施便能改善香港的海洋生態呢?政府應順勢把吐露港至赤門海峽和西貢牛尾海和大灘海等設為禁捕區,同時,要求水警協助嚴格執行禁止內地漁民在港水域作業等,才真正有望讓香港的漁業資源恢復過來。
私人土地
施政報告有提及“我們已就西灣、海下、白腊和鎖羅盆制訂發展審批地區草圖,而餘下的五十幅毗鄰郊野公園而尚未有法定規劃的土地,我們會將其納入郊野公園範圍,或透過法定規劃程序確立合適用途,以照顧保育和社會發展需要。我們會盡快展開相關工作。”這段寫得很古惑,單看將其納入郊野公園範圍便以為問題得以解決,政府做得很好,但留意緊隨的是或透過法定規劃程序,即是說政府還未吸取到西灣的教訓,對於私人土地,政府是無權納入郊野公園,亦即只能單靠城規條例,這樣土地的業主仍可以像鎖羅盆和白腊,“先破壞,後申請,再發展”,政府一早無意回購那些私人土地的地權,等於把保育的工作交到發展商的手上,香港的郊區會繼續不斷發生保育與發展的衝突。
“監察新自然保育政策下的管理協議及公私營界別合作試驗計劃的實施情況,以期達到加強保護私人土地上具重要生 態價值生境的目標。”這個新自然保育政策自2004年推出,經過了六年的試驗時間,政府到今時今日,仍停留在監察這些合作計劃的實施情況,簡直是令人氣結。在推出的十二幅優先保育地點中,只有塱原和鳳園是有資助進行管理協議的地點,而那些資助亦非長期性的。至於公私營合作只有沙螺洞曾經有樓梯響聲,到現在還未有成功的例子。單從這幾點,政府要做的不是應該先檢討試驗計劃,再重新訂出一些合適而真正可行的保育政策與措拖嗎?
最令我擔憂的是以下一點“在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進行保育和提高生物多樣性的項目。”我即時想起的便是“牛押山事件”,因為有網友發現該處有本地的樹木遭人打了毒針,後來才證實是由漁護處在那裡進行的保育野生杜鵑花實驗,牛押山是香港少有受人為干擾的生態寶地,基於那裡有眾多的野生杜鵑花被視為具有重要生態價值,但這種人為干擾式地保育杜鵑是有一定的爭議性,希望相關部門不會因著這項政策,而繼續將其他的重要生態價值地點進行各樣非必要的項目,這往往會有畫蛇添足的結果。
生物科
黃志俊老師 |